✔ 產後減肥常見困擾體質
在開始前,我們要先把「身體為什麼胖起來」弄清楚,方向才不會亂。中醫講究辨證,體質不同,脂肪與水濕堆積的位置、感受都大有不同。先認識自己屬於哪一型,後面中藥、飲食與理療的選擇就會更貼身,也能省下反覆嘗試的時間。脾虛痰濕型
產後氣血大失,再加上月子期間少運動、飲食偏油膩,很容易會讓脾胃運化力下滑。脾弱就像體內「搬運工」偷懶,水分與養分轉成了痰濕,結果形成下肢浮腫、小腹鬆軟、排便黏膩。中醫臨床常見以茯苓、白朮、陳皮等健脾祛濕藥為核心,先把濕氣排出去,代謝才能重新啟動。
肝鬱氣滯型
新手媽媽作息大亂、壓力爆棚,最明顯的反應就是情緒鬱悶、肝火上升。全身氣流不順,膽汁分泌、脂肪代謝也跟著變慢,常會有脹氣、易怒和壓力型肥胖的狀況。臨床上會用柴胡、香附搭配一點山楂,幫助舒緩壓力、打通身體堵塞,再配合深呼吸或伸展運動,讓整個人鬆開來,身體才有空間啟動燃脂模式。
腎陽不足型
如果你產後怕冷、水腫特別集中在下半身,甚至覺得代謝「整個黏住」,往往與腎陽偏弱有關。腎就像身體的小火爐,火力不足時,熱量消耗下降、基礎代謝率跟著滑落。這型常以肉桂、附子等溫陽藥材輕補。

延伸閱讀 : 產後減重如何調理?
✔ 月子期間中醫調理方式
🔎 科學中藥方案
*核心優勢
- 可直接口服,省下 40 分鐘煎藥時間
- 萃取濃縮後味道較淡,不易引發反胃
*施用流程
- 體質評估 → 開立科學中藥處方
- 每包配上溫水服用即可
- 每週複診,視代謝狀況調整藥方
*哺乳安全小提醒
- 配方需剔除瀉下與峻烈藥材,並通過重金屬檢測
- 服用後觀察寶寶排便、睡眠,無異狀即可續用
.jpg)
🔎 飲食與作息調整
*三餐七分飽
- 蔬菜 3 份:青花椰、菠菜、彩椒,增加纖維與植化素
- 蛋白 2 份:溫熱魚湯、雞胸肉、滷豆干,支持肌肉回彈
- 全穀 1 份:紫地瓜、糙米飯,維持穩定血糖
*少冰少炸
- 冰飲會澆熄脾胃「小火爐」,油炸則讓痰濕更難排
- 想喝涼的,可改常溫決明子荷葉茶
*分段補眠
- 23:00–01:00 進入深睡,給肝膽排毒時間
- 白天寶寶小睡時,跟著補眠 20–30 分鐘
*日常運動
- 產後 4 週可開始 15 分鐘快走或凱格爾運動
- 目標是微微出汗,促進下肢循環、先消水腫
🔎 埋線雕塑療法
*適合族群
- 自然產或剖腹產滿 8 週、BMI ≥ 24、腰腹脂肪集中者
*施作節奏
- 每週一次,搭配中藥調理,持續1~3個月觀察變化
*術後照護
- 當天保持乾燥,次日可正常淋浴;少穿緊身衣物,減少摩擦
*哺乳安全小提醒
- 線材置於皮下脂肪層,不接觸乳腺
- 施作後母乳味道與供量通常不受影響,如寶寶食欲正常即可續行
.jpg)
延伸閱讀 : 孕期中醫調理及保養
✔ 產後減肥常見錯誤
產後立即節食
剛生完的身體仍在恢復期,基礎代謝暫時偏低。若立刻把熱量拉到「減肥模式」,身體會優先分解肌肉、囤積脂肪,等回到正常飲食就容易反彈。建議把重點放在高蛋白七分飽的均衡餐盤,讓代謝緩步回升,再視情況微調熱量,效果才長久。
飲用排毒茶
網路流行的排毒茶多屬寒涼性質,脾胃尚未復原的新手媽媽飲用後,可能引起腹瀉或胃脹。若屬脾虛痰濕體質,可在醫師指導下少量加入薏仁、決明子;體質偏寒者則應先養脾胃,再逐步利濕,才能避免元氣耗損。
束腹取代核心訓練
緊束束腹確實讓腰圍「看起來」縮小,但肌肉長期缺乏收縮,核心力量反而持續流失。產後第四週起可改做貓牛式和橋式,每天十分鐘活化核心,束腹僅作姿勢輔助,而非長時間緊綁。
睡眠不足
半夜餵奶已經打亂睡眠節奏,若還熬夜使用 3C,皮質醇會居高不下,進一步拉抬食慾與脂肪囤積。盡可能在晚間十一點前進入深睡,再利用白天寶寶小睡時補眠二十分鐘,讓肝膽有充足時間排毒、胰島素敏感度同步回升。
用涼性食物退火
產後體質多偏虛冷,喝冰糖水或西瓜汁確實消暑,但也會澆熄脾胃「小火爐」。想降火可改喝常溫決明子荷葉茶或溫薑棗水,並固定進行溫灸或熱敷,以保持循環暢通。理解這些錯誤觀念後,再結合正確的中藥、飲食與雕塑方案,才能真正把握黃金期、順利完成產後減肥計畫。

延伸閱讀 : 產後身材大走鐘怎麼辦?!